查看原文
其他

一号路、四大金刚、三件宝贝……老闵行的“老底子”今天来翻翻看!

2017-01-07 报道比报纸更精彩 闵行报社

闵行报记者 覃丛丛丨文


从轨交5号线东川路站下来,

沿着沪闵路往南,

不多久就可以看到绵延数公里、

望不到尽头的香樟林带~

阵阵轻风吹过,

只见绿色挥动,只闻香气飘逸。

闻着香气就可寻找到鼎鼎有名的“闵行一号路”——

江川路......



闵行

地理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老闵行”。之所以称其为“老”,是因为“闵行”一词已成为今日闵行区的简称,而地名称谓最早的闵行镇(明正德七年1512年),便有了这个通俗的叫法。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经贸市面繁华,社会影响广泛,具有“申江门户,水陆要津;农商云集,经贸重镇;群贤毕至,书香传世”等地域特点。 然而,更让当地老一辈人难以忘却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以“一号路”为中心,这里建起了新中国第一座工业卫星城,它是新中国重工业大建设、大发展的一片热土,成为“国企摇篮,工业新城”。而78天建造成功的闵行一条街,更成了当年上海的骄傲和全国的焦点。        


 一号路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啥模样 36 42057 36 15231 0 0 1224 0 0:00:34 0:00:12 0:00:22 3668


 “街的南面是美昌服装公司、精益眼镜店、迎宾茶叶店、光明食品店、聚商‘老正兴’餐馆、幸福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北面是洁美理发店、曙光照相馆、清真饭店、新华书店、闵行百货公司……”


闵行饭店的首任经理,今年84岁胡铨老人,见证了“闵行一号路”建设的热闹和建成后的荣光。店铺的名称,也一直深深地印刻在胡铨的脑海里。


工厂女职工有爱美的需求,胡铨说,当时妇女儿童用品商店的楼顶还做了个屋顶花园。



“一号路”美昌服装鞋帽商店(汪大纲摄)


上世纪50年代末,大批工业建设项目上马,但狭小的中心城区却成为发展的阻碍。因此,向近郊发展,建设卫星城,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上海县闵行镇一部分的闵行卫星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建起来。


为了让工人安心生产,没有后顾之忧,在周边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住宅和生活配套设施成为了重中之重。“闵行一号路”构成了卫星城内的基本道路框架,道路两旁则修建起大批配套生活设施,被称为“闵行一条街”。


“闵行一条街”边设计边建设,原计划于1959年年底完工已属不易,但承建方铆足了劲,提出要赶在9月底提前竣工,迎接建国十周年。


胡铨说,因为男人们都在工厂上班,当时妇女成了修建的劳动大军。她们自发报名来义务劳动,带头唱起劳动歌谣,现场气氛热火朝天。建设大军和周边居民一起日以继夜,仅用78天建成了沿街37栋主建筑和商业设施、一条550米比当时的南京路还要宽两倍的柏油大道。 



闵行一条街建成后居民纷纷留影(照片提供:江木珍)


“闵行一条街”完成了从连片农田到宽阔、气派商业大街的华丽转变,也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前来参观。它是一条“社会主义的新型大街”,所以到那里去参观,也就意味着去看看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啥模样。


“那时,街上可容纳600人一起吃饭的“老正兴”餐馆和少数民族特色的清真饭店每天门庭若市,吃饭还要提前预订!”那番热闹景象,胡铨至今记忆犹新。



老正兴菜馆(唐世杰1984年摄)


作为“闵行一条街”建设的一面旗帜,闵行饭店因多次接待前来参观的首长、外宾声名鹊起。胡铨当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陪同国家领导人和外宾在街边商场和工人新村参观和体验。


工人新村在建筑样式上有很多小创举,既仿效苏联气派,又富有民族风格。房子阳台上面栏杆做了一些装饰,加上镂空的花墙,一条街看起来就活泼漂亮一点,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通风也好。


居民楼里的设施,在当时也是堪比“华侨公寓”的配置:房子的式样为多户合套,公共空间合用卫厨房子外立面用鹅黄色或是粉红色来粉刷,紧贴地面的墙裙是深紫色,看上去就比较舒服明快,用的还是涂料,在当时已算相当高级了。



江川路东口(唐世杰1984年摄)


位于东风二村38号的上海汽轮机厂刘林翠和邻居谬瑞甫的家,是参观嘉宾必去的固定“景点”之一。


胡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1959年12月他带领贺龙元帅参观刘林翠家时,贺龙摸了摸床上的凤凰牌羊毛毯说:“工人条件确实好!这么好的羊毛毯我在北京都没见到过!”



上世纪80年代闵行一号路洁美理发店(江东摄)



四大工厂小社会,女职工伐要太吃香

 随着上海电机厂新厂一幢幢崭新的厂房和办公楼在闵行一片片农田中拔地而起,1953年,11岁的毛善琪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从原南市区来到了闵行。 


“从沪闵路坐汽车过来的时候路途迢迢,感觉就是农村嘛,真是不习惯,为此还同父母发过脾气。”现在74岁的上海电机厂退休老人毛善琪,说出了刚到这块“荒蛮之地”时,一个10来岁孩子的真实感受。 

  

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人称闵行的“四大金刚”,是闵行卫星城里最为典型的工厂代表。这四家工厂各自的占地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左右,总占地面积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黄浦区面积,在鼎盛时期都有1万名左右的职工。



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电机厂汽轮发电机车间出入证(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供图)


毛善琪还记得,老早以前,每逢周末,电机厂门口总是乌央乌央地等满了没有在闵行安家的职工。四大厂的厂车,在沪闵路上排成一条长龙,浩浩荡荡地将他们送往“上海”去探亲。


 这些所谓的厂车,是由工厂里的4吨卡车改装而来:卡车在工作日用来运输设备物资,到周末就在车厢里装上左右两排位子,厢顶加个帆布篷,就变身成为一辆辆工人们喜爱的“豪华客车”。 


“一号路”建好后,不少职工和家属的户口就从上海市区迁到了这里,在闵行定居下来。各大工厂也相继建起了自己的技校、俱乐部、公园、托儿所、子弟小学等,还有了医疗卫生机构,有了病床,里面逐渐形成个“小社会”。



四大金刚之一的上海汽轮机厂(资料图片)


“家里有小孩子的么,只要一出生,以后各个年龄阶段的需求,基本上厂里面都可以提供。”


1958年是毛善琪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作为学徒工进入了上海电机厂工作。令人震撼的是,同年和他一批“加盟”上海电机厂的工人,竟然有2000余人之多。“之前从来没有一批进过这么多人,之后也没有了。” 


就在这一年,上海电机厂决定要研制双水内冷发电机,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在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刻苦钻研、奋力攻关下,仅仅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了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第一,并被安装在了南市发电厂,前来厂里访问、参观的中央、地方领导和国外友人络绎不绝。 



1961年5月1日毛泽东同志视察上海电机厂(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供图)


由此,毛善琪初进单位因宿舍不够、只能住进草棚子的不适与委屈,马上就被在大厂工作的自豪感所淹没。尽管还是学徒工,但穿着厂服、别着厂徽,他走在外面神气十足、气宇轩昂。



上海江南造船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研制的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供图)


厂区、家属区基本同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四大金刚”的职工从劳保、医疗到文化活动,拥有一条龙的福利保障机制,职工的整个生活甚至整个家庭几乎已同企业的命运融为一体,在他们心中,工厂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今年66岁的余家塘退休前是上海汽轮机厂的政工干部,他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达到了鼎盛阶段。



1973年上海电机厂文艺小分队下车间慰问表演(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供图)


在不断提升生产制造能力的同时,四大厂投入资金对职工俱乐部、食堂、宿舍、浴室以及绿化等职工生活休憩场所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充分的利用,因而,其生活配套之完备,也是“一号路”周边其他企业所不可比拟的。


由于家在外地职工较多,当时汽轮机厂职工俱乐部每周四和周日都要放映两场电影,“放的都是新影片,厂里放映员自己去市区安福路跑片的!每次放电影,家住附近的职工也全带着家属来看,人多的嘞,比过年还热闹!” 



70年代末闵行青年职工周末划船 (江东摄影)


闵行卫星城以重型机电工业为主,在卫星城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女工占比仅为30%,“女职工少,她们在厂里伐要太吃香哦!”余家塘笑着说。



 三件镇店之宝见证激情燃烧的岁月


你造吗?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座花园饭店,闵行饭店1959年7月3日破土动工,9月30日对外营业。饭店的七楼,是放眼闵行卫星城的最好瞭望台。当年,要看闵行全景的话一般都要登上来看一看,这里不仅可以登高俯瞰闵行一条街,把这座工业新城尽收眼底,甚至还可以远眺吴泾工业区。 

是呀!闵行饭店开业后接待的第一批客人,就是驻上海使领馆人员及家属,政府请他们来见证只用了78天就建成的闵行一条街。他们参观了这条长街后,无不竖起大拇指,深感赞佩。刘少奇、朱德、宋庆龄、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都曾下榻光临过闵行饭店呢!  


     

闵行饭店建成之初是不对外开放的,主要接待首长和外宾。胡铨老人回忆,那时候来闵行一条街参观者,人山人海。四大厂如果有外来联系工作的人员想住宿,必须凭工厂介绍信,饭店才予以接待。 



1959年10月一条街建成后闵行饭店开业合影(左起第五为胡铨)(闵行饭店供图)


如今,闵行饭店已改名为“锦江都城上海闵行饭店”。名字换了,但是里面依然保留着三件“镇店之宝”:


一是上海中国画院大师们,赠送的24幅国画珍品二是郭沫若《游闵行诗》墨宝三是上海工艺美术大师们创作的《闵行卫星城落成图》大型黄杨木浮雕。尤其是黄杨木浮雕,再现了闵行一条街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9年11月,上海中国画院唐云、张大壮、江寒汀、叶露渊等国画大师来闵行卫星城体验生活,画家们在闵行饭店创作的24幅画都赠送给了闵行饭店。江寒汀、张大壮等合作的《鸭》,以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作背景,寓意深刻,象征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已经到来。



国画珍品《鸭》(闵行饭店供图)


郭沫若《游闵行诗》这幅墨宝,是1961年10月留下的。作为闵行饭店经理的胡铨接到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要来闵行。胡铨在请示领导同意后,迅速派人买来文房四宝,做好准备。


第二天,郭老携夫人于立群等一行参观后返回闵行饭店,登上饭店屋顶平台鸟瞰闵行卫星城全景。郭老诗兴勃发,即兴吟咏:“不到闵行廿四年,重来开辟出新天。万家居舍联霄汉,四野工厂冒远烟。蟹饱鱼肥红米熟,日高风定白云绵,谁能不信工程速,跃进红旗在眼前。” 



(闵行饭店供图)


正好这天饭店招待郭老一行的午餐,菜肴有大闸蟹、青鱼划水等,郭老边吃边打趣地对胡铨说:“我刚在吟咏‘蟹饱鱼肥红米熟’,你倒真的给我吃蟹和鱼了!”引得全桌人哈哈大笑。午饭后,郭老挥毫书写了吟咏的诗句,赠予闵行饭店。

   

饭店的第三件宝贝是黄杨木浮雕《闵行卫星城落成图》,它的得来颇具戏剧性。


1964年春,上海工艺美术公司有一件大型黄杨木浮雕《闵行卫星城落成图》,系当年闵行卫星城建成时由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合作雕刻而成,长期存放在商店里。他们想来想去,这件艺术品的最好归宿是给闵行饭店。



(闵行饭店供图)


时任闵行饭店经理张超知道了,在电话里开玩笑说:“侬三块钱卖嘛?”想不到对方满口答应。张超听后立即赶到工艺美术公司,运回了这件珍品。


在当时,三块钱相当于一只大闸蟹的价钱,而这件长276厘米,宽83厘米栩栩如生的《闵行卫星城落成图》大型黄杨木雕,现在却成了闵行饭店的无价之宝。




记者手记



怀旧,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秋冬闵行,是一个适合怀旧的季节。


上世纪50年代末,千余棵小樟树在云集了大型工厂的“一号路”两旁安家落户,与建设者们日夜相伴。如今,这些遍布道路两侧的香樟树,粗得一个人抱也抱不过来,尽情地让人们回味着岁月的沧桑。




与往昔的辉煌相比,今日的“一号路”也显得萧条而冷清。昔日拥有35开间门面的“国营闵行第一百货商店”已转租给无数小品牌经销商;五金交电商店早已被民营电器城替代;“老正兴”餐馆和光明食品商店在上世纪90年代也因经营亏损而陆续撤离“一号路”……眼前的江川路,的确也难让人与曾经万人空巷的辉煌相联系。


究其原因,上海市档案馆馆员张姚俊在《1950-1960年代上海卫星城规划建设的得与失》一文中也认为:“商业配套设施曾是闵行卫星城规划建设中的一大优势,尤其是‘闵行一条街’一度成为国内人居环境建设的典范。可商业服务网点并没有伴随人口的增长而得到相应发展,导致了工业化目标与城市现代化目标错位。” 


“老闵行的欠账主要在于城市建设,但对于‘四大金刚’来说,企业内部一直在求新求变,并没有落后于时代。”谈及如今老闵行在大家眼中的“没落”,在上海汽轮机厂工作多年的余家塘有自己的看法。


他以汽轮机厂为例:1988年,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1万千瓦核电汽轮机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站的历史;2006年,产量居世界第一;2010年,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全球第一根超超临界100万千瓦汽轮机低压焊接子开发成功,实现了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工厂”的转型,现在又正向燃气轮机领域转型升级…… 




沧桑巨变,如今的上海不再是一座工业城市,将发展成为“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四个中心。一直是上海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的闵行,在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新时期,正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资源,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而今日的江川路街道,立足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正蓄势待发、重振辉煌。


诚然,当年闵行工业卫星城和“四大金刚”的历史岁月,已渐渐化作了“一号路”上香樟树的年轮,也化作了老人的记忆。但所有的过去,对于我们的意义所在,就是为了让当下的生活更加美好。怀旧,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为了今天更自信地去创新!


(周国华先生和汪大纲先生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内容大多是口述整理,如有不当,欢迎给小编留言指正哦~)


猜你喜欢


沪上首座“双岛车站”将现身闵行,“最小最挤”5号线有望大变身!

居民有问题,不出小区就能找到城管,闵行这个镇真的做到了!

九星九章丨凭啥那么霸气,来看看这座城的底气究竟在哪?

9.5公里龙吴路要“变脸”啦!全线路面即将逐步大修,绿化也要更新

九星九章丨霸气!这座新城即将崛起,直指“闵行新地标”

法拉利文化中心、宝龙美术馆今年竣工开放,文艺闵行约起来

2017年区政府拟安排10项实事项目,涵盖领域将更加关注民情贴近民生

好消息!闵行南部也将有大型商业综合体了!

闵行在线可使用的充电站一个APP统统找到,新能源车主寻找充电桩不再是难


(本期编辑 覃丛丛 陈美玲 王一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